地膜是农业种植的重要生产资料,在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发挥着难以替代的功效。然而,被称为“农业生产推动器”的地膜,同时也是农田里最主要的土壤污染源之一。2023年,我市农牧部门多措并举推进地膜回收,全市地膜回收率才达到83%,剩余的“17%”仍旧残留在土壤中,干扰作物生长,经年累月下来就会造成土壤板结,影响产量、污染环境。
农业生产需要地膜,所以“白色污染”不可避免?非也。得益于我市大力发展可降解材料产业,2023年本地企业成功生产出“能化在地里”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为我市农田里的“白色污染”找到了根治之策。铺进试验田的全生物降解地膜使用情况如何?我市何时才能全面告别农田里的“白色污染”?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跟踪调查。
2023年春季,我市本土企业、内蒙古东源科技集团子公司内蒙古金科发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出价值约200万元的全生物降解地膜,这些地膜全部以“捐赠”形式铺进了乌海市、巴彦淖尔市及甘肃省部分区域的农田,政农企同心协力开展田间试验,目前一个实验周期已经结束。其中一部分地膜铺进了海南区拉僧庙镇曙光村的100多亩试验田,助力糖玉米等多种作物的成长。
“一年来使用可降解地膜的实际情况、相关数据,我们都及时向相关部门作了反映,希望可降解地膜的质量越来越好,毕竟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曙光村曙光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刘志兵说。
当下已值隆冬,一轮四季交替下来,试验田里的玉米秸秆被处理完毕,往年这时候农田里都会露出大量残膜,而今年试验田里几乎见不到残膜的痕迹——全生物降解地膜主要成分是PBAT,还混合玉米淀粉、碳酸钙、聚乳酸等生物降解材料,在约180天内100%降解成水和二氧化碳,让地膜能直接“化”在地里。 “全生物降解地膜到了时间就会自动降解,我们也就不用再翻地收拾,节省了人力。地膜降解以后,土地也不会板结,这样就不影响种第二茬了。”农区居民宋连虎说。相比传统PE(聚乙烯)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无污染、无需回收,这意味着使用后者对于农民来说更加省力、高效,这是其推广应用的显著优势。
而其最主要的推广劣势则在于价格。目前,可降解材料的价格约为同品质不可降解塑料制品价格的3到4倍。要化解价格劣势,给予政策扶持、提高相关产品规模化生产能力势在必行。
我市农牧部门2023年6月制定印发《乌海市农产品产地环境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明确了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的补贴标准和补贴方式,提出“在不增加种植户负担的前提下,采取种植户自筹+政府补助方式推进,每亩补贴 120 元左右(具体额度按当年政府采购价格核减种植户自筹30 元/亩进行核算),补贴可以采取资金补贴到户的方式、统一采购发放地膜物化补贴的方式、或者社会化服务组织代理服务的方式推进。”此外,我市还一并提出了开展残膜清底、全生物降解地膜示范推广等九项举措。
另外,我市发展煤基生物可降解材料产业条件优越、前景广阔,目前正在全力打造国内最大产能、具有全国影响力竞争力和市场话语权的可降解材料全产业基地,已经具备生物降解塑料制品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2023年9月,我市印发《乌海市促进可降解材料产业发展条例》,提出“推动全市范围内实行可降解农膜地膜替代工程”。
“2024年,我市计划在全域推广全生物降解地膜。”市农牧局农业农田科科长张广越说,“我们会认真落实市、区两级补贴制度,推动降解地膜使用长效常态,着力推动地膜回收率逐步实现100%的目标。”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市农牧局还将加强政策保障和资金扶持,通过宣传引导、技术培训和试验示范,帮助农户解决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地膜提前开裂、提前降解等问题,提高农户使用可降解地膜的积极性。
2023年,我市地膜覆膜总面积1.64万亩,其中全生物降解地膜0.91万亩,占比达55%,远超自治区平均水平。